移至主要內容區

臺東管理處

臺東管理處

:::
:::

東河工作站

基本資訊

  • 地址:
    台東縣東河鄉東河村南東河257號
  • 電話:
    (089)896-529
  • 傳真:
    (089)896-538

灌溉區域概況

灌溉區域平面圖

東河工作站轄區平面圖

  • 工作站沿革

本工作站原日治時代新港水利組合,至民國45年政府鑑於水利事業關係國計民生,為加強水利會組織管理,以利農田水利事業,改組為新港農田水利會並於民國59年裁併於台東農田水利會,將北東河村原址改為東河工作站。因原辦公廳太窄又於71年6月1日遷至南東河現址。

  • 「小馬圳」歷史沿革

位處成功鎮信義里原名「小馬埤圳」隧道,穿越馬沙尼山,長約230公尺寬約3.75公尺,原為日治初期阿美族人沿山腰鑿石壁所開挖之暗渠,以引馬武南、北溪河水灌溉小馬地區土地而闢。1930年起日人強迫泰源盆地阿美族人義務勞動,一鍬一斧,到1932年始闢成可通汽車之隧道,二次大戰空襲期間。成為附近居民避難所,可說是先民血汗史的見證。

  • 轄管事業區域簡介

東河站灌溉區域南自都蘭村,北至成功鎮信義里及東河鄉北源村,南至尚德村,全長約38公里,地理環境特殊,地形狹長,山高陡峻,河川短促,影響灌溉至鉅,且都為日治時代沿用至今,頗須全面辦理更新改善,以利農田灌溉發展。

小馬圳通水情形
小馬圳通水情形
日治時代小馬圳公路隧道碑文
日治時代小馬圳公路隧道碑文
日治時代小馬圳隧道
日治時代小馬圳隧道

 

灌溉水源特性

東河站灌溉區域因灌溉水源引自海岸山脈之山谷溪流,大部分為小溪水源,山高流短,坡度湍急,雨季洪水氾濫,旱季則河床乾枯,如遇颱風豪雨侵襲,則氾濫成災。所以灌區耕作不易,以雜作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香丁、文旦柚、葡萄柚、釋迦、梅等等。

東河站的灌溉面積;都蘭圳145公頃,八里圳100公頃,佳里圳43公頃,大馬圳60公頃,南溪圳187公頃,北溪圳126公頃,小馬圳88公頃,但因受地理環境之影響,圳路零散,灌溉設施較簡陋,所需的維護及改善工程幾乎是每條圳道都一樣重要且急迫。

東河轄內圳路多為日治時代沿用至今,多數圳路多為土圳,漏水嚴重,且路圳長達數十公里,影響灌溉至鉅,所以在灌溉管理方面其重點如下:

  1. 因圳路零散且以土圳為主,灌溉方式是採用續灌式,圳路由會員出資雇掌水工負責掌水及平時之養護。
  2. 為確保灌溉水質之清潔,免於受各種污染﹝工廠、礦場、畜牧場等﹞,指派專人建立轄區各圳水質資料,並定時檢驗及報告。
  3. 加強妨害水利案件取締及糾紛處理。
  4. 各圳區之負責人除巡視各圳外,亦要注重水路維護及堤岸整潔,並配合臨時搶修、補修等事項,為使水源灌溉源源不絕及達到有效的灌溉利用及水土的保育。
南溪十號圳
南溪十號圳
都蘭四號圳水往上流
都蘭四號圳水往上流
零星山圳分水汴01
零星山圳分水汴01
零星山圳分水汴02
零星山圳分水汴02
零星山圳分水汴03
零星山圳分水汴03

 

轄區內景點

東河村位於馬武窟溪溪口南方,原名大馬武窟,是海岸線上的阿美族部落,街道簡樸,居民以捕魚及農作為主。在村落北邊的東河橋是台東海岸線公路最具特色的一座橋,橋下溪水清澈,四周 綠野青翠是休閒旅遊戲水的好去處。

由東河橋潛行,向西北深入東富公路5公里就是泰源,由於環村皆山,多年與世隔絕,其景致宛若仙境且坡地橘園林立,其柑橘甜美,皮薄多汁。村外有長達4公里的登仙峽是由馬武窟溪上游二溪會留後橫貫海岸山脈所形成,一般所稱泰源幽谷。

經過泰源橋,沿東富公路蜿蜒爬升即可直達東河休閒農場,其位於馬武窟溪北溪上游兩側,為南北走向的山谷,因此產生許多景觀典籍開闊的視野。區內果園、桑園、梓樹、天然林遍佈,十分適合享受一趟清新自然的森林浴;其各景點的自然資源無論是花、草、樹、木、動物及水源多必須加以維護及保育。

 

東河新橋
東河新橋
東河舊橋
東河舊橋
都蘭四號圳水往上流1
都蘭四號圳水往上流1
登仙橋猴園
登仙橋猴園
最後更新日期:2023-11-06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