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臺東管理處

臺東管理處

:::
:::

鹿野工作站

基本資訊

  • 地址:
    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15鄰龍馬路359巷15弄22號
  • 電話:
    (089)550-632
  • 傳真:
    (089)552-458 

灌溉區域概況

灌溉區域平面圖

鹿野工作站轄區平面圖

工作站沿革
台東縣鹿野鄉東臨卑南大溪、西依中央山脈、北至鹿寮溪右岸、南迄鹿野溪左岸隸屬延平及鹿野兩鄉,地勢自中央山脈向東成梯型傾斜,耕地坡度平均10-18度間,大部分圳路依地勢繞行山腰,地質脆弱,管理甚為困難。 鹿野工作站原屬關山水利組合;於民國35年改組為關山水利協進會;於民國37年改為關山水利委員會;民國45年正式改為台東農田水利會鹿野工作站。

轄管事業區域簡介       
鹿野大圳工程自民國42年開工至民國46年完工 ,其灌區位於花東縱谷南端,東臨卑南溪,西背中央山脈,北從鹿寮溪畔起,南至鹿野溪左岸,引鹿寮溪水為灌溉水源,為台東農田水利會管轄事業區,行政區域屬於鹿野鄉及小部分延平鄉;本灌區又分為南北二部份,北方部份原包含鹿野大圳第 1、2、3、4 支線灌區及鹿寮圳灌區,南方部份原包含鹿野大圳 5、6、7支線灌區,原計畫灌溉農田面積995公頃,其中鹿野大圳灌區819公頃,鹿寮圳灌區為176公頃。

然自民國59年起,鹿寮圳因進水口河床刷深無法順利取水,同時因鹿野大圳進水口至鹿寮圳進水口河段於枯水期流量滲漏率平均高達30%,為方便取水及提高水源利用效率,遂改由鹿野大圳進水口共同取水,並經由鹿野大圳第1支線供水,因此鹿寮與鹿野兩圳灌溉系統合而為一,鹿寮圳實際灌溉面積為163公頃。

而鹿野大圳自通水營運以來,除第一支線灌區可獲得較穩定之配水,其餘2、3、4支線(永安地區)及第5、7支線(龍田地區)只是間歇性補充灌溉,而末端第6支線已停止施工,實際灌溉面積262公頃,僅佔原計畫面積28%。其主要原因除水源供應不穩定外,農民一般習慣於水田耕作,而旱田作物種類雜化,用水時程不一,耕作制度不符實際,再加上沒有執行旱田噴灌系統規劃等因素,使得完工之明渠工程系統閒置,無法發揮灌溉效益,灌溉用水也一直未獲改善,大部分農田荒蕪,淪為看天旱田。

有鑑於此,前台灣省水利局於民國77、78年對鹿寮溪水源之灌溉區域做一通盤檢討,並進行辦理「鹿野大圳、鹿寮圳灌溉用水調配及其灌溉系統改善規劃」;而台東農田水利會亦自民國80年起,逐年編列經費施工,並依規劃報告中最重要之結論;將鹿野大圳灌溉系統,由後單期水田灌溉用水改為一年二期旱作灌溉,其中第1~第4支線保持地表溝灌,第5及第7支線經由實際旱作灌溉所節餘之水量。

灌溉水源特性
鹿野鄉龍田村位在花東縱谷西側的河階台地上,前有開闊的卑南溪河谷,地勢平坦,三面環山,景色優美、氣候宜人,曾是日治時代日本人的移民村。在河階台地上約有475公頃及中作團塊狀的農田,整片土地重劃完善,農路丘塊整齊,田間整 田除礫客土條件優良,是為一理想之農地,灌溉用水則由鹿野大圳第5及第7支線供給,但因鹿野大圳水源不足,而本區又位於幹線末端,以至於長期以來一直飽受缺水之苦,許多農地閒置任其荒蕪淪為看天田。

本區早期原有部分種植鳳梨、李子等經濟作物,但因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加上生產成本過高的影響,導致喪失原有的經濟價值與競爭力;而近年來因其相關生產條件合適,並在政府提倡產業精緻休閒化的政策引導下,農民紛紛轉而發展觀光茶業,主要農作為茶葉約佔70%其餘30%為鳳梨、檳榔、釋迦、枇杷等雜作,因此農民對水源需求更加殷切,在無法獲得充足灌溉用水情況下,於是私設抽。水機抽水灌溉,卻額外增加許多人力及抽水機油料維修費用,經營成本亦因此大幅增加。

本處為顧及地方需求使灌區會員能順利取水與用水,並能有效管理水源的目的下,自民國80年起,依據「鹿野大圳、鹿寮圳灌溉用水調配及其灌溉系統改善規劃報告」逐年編列經費,分為五期施工建設,於民國84年完工通水營運,將龍田地區四百多公頃的農地,發展成一年二期旱作噴灌專業區,茶樹為主要的農作物,也是目前全台最大的旱作噴灌專業區。

綠美化工程
武陵親水步道
鹿野大圳自完工後通水至今,因武陵社區圳路漸呈老化,易崩塌且滲漏嚴重,不足以維下游約一千公頃農田灌溉之需;又因部分圳路穿過武陵社區,將該社區一分為二,且該段圳路荒草及垃圾充斥,雜亂無章,甚至有居民跌落而溺斃之事發生,造成本會管理維護之一大盲點。

於90年度辦理鹿野大圳幹線改善工程前,經地方建議並與當地耆老及相關居民訪談溝通後,本會決定將原本單調、生硬的構造物,重新作多樣性之規劃設計,在不影響原有灌溉管理需求下,配合社區特色並融入部落文化,予以整建為綠意盎然,且充滿生命力的親水公園。

工程規劃上兼具促進農業生產、營造生物棲地、改善生活環境及協助高山原住民社區發展等功能。將原本流經落後、髒亂社區之老舊危險圳路,改造成為景觀優美之安全親水渠道,並進而帶動社區整體發展。社區居民也主動配合整理住處環境,將污染源如豬舍及羊寮等遷移,並於住家四周大量補植原生種植物,在蜜源及食草等植物遍佈,被吸引而來的蝴蝶、昆蟲、鳥類等,隨處可見,讓整個親水公園處處充滿生機,也處處充滿驚奇。

武親1
武親1
武親2
武親2
武親3
武親3
武親4
武親4
武親5
武親5
武親6-1
武親6-1
武親6-2
武親6-2
武親7
武親7

馬背調整池
鹿野大圳後段龍田灌區(460公頃)亦因圳路漸呈老化,滲漏情形嚴重,常無水供灌,多淪為看天田,農民無以為生。有鑑於此,前台灣省水利局於民國77、78年對鹿寮溪水源之灌溉區域做一通盤檢討,並進行辦理「鹿野大圳、鹿寮圳灌溉用水調配及其灌溉系統改善規劃」;配合該灌溉系統改善規劃,本會即擬定計畫分年分期予以施設,自民國80年度起施做6萬噸調整池及輸水幹、副 、分管,於民國84年完工通水營運,將龍田地區四百多公頃的農地,發展成成一年二期旱作噴灌專業區,茶樹為主要農作物,也是目前全省最大之旱作噴灌專業區。

馬背調整池位於龍田村西北方,北近高台茶區,南近龍田鳳梨區,調整池水引自鹿野大圳;池長115公尺、寬105公尺、深8公尺,面積約1.2公頃,總蓄水容量約60000公噸,為目前全省噴灌區最廣的人造蓄水農塘。

1、利用鹿野大圳上游(1、2、3、4支線)晚間不用之餘水,引入馬背調整池儲存,解決下游(5、7支線)龍田灌區缺水之窘境。

2、將原本溝灌之供灌模式,導引農民朝向更省水之噴灌模式,順應節能減碳之世界趨勢。

3、供灌模式簡單易操作,促使原本荒廢之農田紛紛復耕,龍田地區灌溉面積因而擴大,農民收入亦隨之增加。

4、配合附近武陵及永安社區、高台飛行傘、紅葉溫泉等,連結成一具有地方特色之觀光帶,促進地方繁榮,知名度大大提高

馬背池全景
馬背池全景
馬背池景1
馬背池景1
馬背後景1
馬背後景1
馬背後景2
馬背後景2
馬背涼1
馬背涼1
馬背涼2
馬背涼2
馬背涼3
馬背涼3
馬背涼4
馬背涼4

轄區內景點

昆慈堂
昆慈堂
武陵龍田綠色隧道
武陵龍田綠色隧道
紅烏龍印象館
紅烏龍印象館
茶改場
行政院農業委會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
高台飛行傘區
高台飛行傘區
高台觀光茶園
高台觀光茶園
鹿野火車站
鹿野火車站
龍田苦楝樹
龍田苦楝樹
龍田國小
龍田國小
龍田綠色隧道
龍田綠色隧道
舊鹿鳴吊橋
舊鹿鳴吊橋
最後更新日期:2023-11-06
回頂部